又搬家了。這回搬到青衣城的盈翠﹐樓下就是商場和地鐵站﹐除了可以滿足基本上的生活需要外﹐上班也非常方便。每天早上在車廂裡發呆時我都會想﹐如果每個人天生都有自己的宿命﹐那麼我就真是一個“搬家”命了。
自從十歲跟隨父母南下移居香港就幾乎從來沒有在一個居所住多過兩年。剛到香港的時候﹐感覺跟難民差不多﹐大概也就是普通話和越南話的分別。那時能有個“窩”已經不錯了﹐哪敢提什麼“家”。經親戚介紹住在一間開設在九龍城寨的診所﹐每天晚上我們一家三口站在對面馬路默默等待﹐看見診所的燈滅了﹐我特別高興﹐因為再過一會兒我們就可以開門進去休息了。早上起來﹐把被子捲好收起來﹐打掃乾淨﹐然後去上學。直到後來分租人家在旺角的一個舊單位﹐才能真正算得上有個家吧﹐每個人心裡對家都有個基本要求﹐但那時候的我們﹐從貧窮的起點向世界出發﹐可以不用等到晚上就能進屋已經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超級成就了。
等家庭環境好起來﹐自置物業後沒多久﹐父母就把我扔到外國去唸書了。在不屬於自己的地方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怎麼也找不到“家”。不知怎麼的﹐在一個地方住久了總是覺得很厭倦﹐所以每次一有機會﹐就迫不及待的和同學們搬到別的地方﹐期待著新鮮的事物和感覺。“搬”就像每年的指定活動一樣﹐在外五年多﹐最少重複著上演了四五次﹐每次都召集一大堆朋友﹐租一量U HAUL 貨車﹐群策群力﹐氣氛熱烈﹐感覺像小型嘉年華﹐大概這就叫活力吧。雖然每次搬運過後物品損壞清單很長﹐管他呢﹐我們享受的是過程不是結果。久而久之﹐家的概念也逐漸的搬沒了﹐無論飄落在城市的哪個角落﹐那也只不過是臨時的“住所”而已﹐很快就到下一個嘉年華。
萬萬想不到這種“搬”的命運居然一直跟隨著我回到香港。結婚前大概每年搬一次﹐現在婚後五年多已經住過了四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是﹐家的概念早已經找回﹐享受的也不再是年青時刺激的搬運過程和新鮮感﹐我有時甚至覺得這個過程又麻煩又累人。但每次計算一下搬了可以省出多餘的資金來享受生活﹐所有煩惱就一掃而空了﹐原來搬家早已不知不覺地成為我們投資策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步驟。靜下來想一想﹐我對自己曾經住過的地方從來都沒有特別的感情﹐每個“住所”都只不過是個短暫的中途站﹐經過樓市的低潮﹐攀升﹐爆發﹐泡沫...不變的是我們依然帶著幸福和希望繼續往前走﹐下一站又是哪裡呢﹖
曾蔭權涉貪官司
9 年前
你犀利過我,我都只是八年搬五次
回覆刪除Cecilia
Ceci, 唔知你呢次的新居又會 last 幾耐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