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

補充劑

剛搬完家沒多久﹐昨天收拾亂糟糟的抽屜﹐居然找到一瓶吃剩下的 Dymetadrine Xtreme (DX)﹐ 這是美國知名運動營養品公司 AST SPORTS SCIENCE 出品的補充劑。在瞬息萬變的今天﹐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補充劑”已經成為運動員用來禰補飲食缺欠或者提昇身體機能和運動表現的家常便飯﹐市面上最普遍的有高蛋白奶粉、肌酸、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多不勝數。其實說白了﹐就是依賴藥物在短時間內“催谷”力量﹐速度﹐耐力﹐還有加強恢復和增肌。我不是優秀運動員﹐更不是藥物專家﹐但過往十幾年﹐我一直沉淪在各式各樣的補充劑裡面不能自拔﹐這些東西確實給予我很多理想的效果﹐可悲的是,“等價交換”帶來的副作用也同樣一直困擾著我。

當年剛開始健身的時候﹐我就在網上查找﹐會不會有什麼“補品”能刺激身體潛在的“小宇宙”﹐讓運動效果事半功倍呢﹖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注意到了標榜 "fat burning, increase energy & mental focus" 的 DX。但 DX 的主要成份含有麻黃 (Ephedra)﹐麻黃可被用作興奮劑﹐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精神集中﹐使心跳加速﹐產生亢奮﹐副作用是導致失眠﹐血壓偏高﹐因此在香港受到嚴格監管﹐所以本地 AST 代理並沒有引進 DX﹐就算是透過網上購買﹐大型店鋪都拒絕直接郵寄來香港。不過最終還是讓我找到一些肯為賺錢而冒險的賣家﹐在郵件描述一欄填上 "gift" 蒙混過關。即使我想方設法買到了﹐但由於害怕它的副作用﹐心裡還是七上八下猶疑不決﹐鎖在抽屜裡不敢碰。

之後在健身室發奮圖強了幾個月﹐仍然看不到半點曙光﹐我不得不怪罪自己天生就沒有運動細胞﹐看來也就只能冀望 DX 可以帶來奇蹟﹐我懷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開始服用。天呀﹗It’s a miracle! 每次運動前 30 分鐘只要服用兩粒鮮紅色的膠囊﹐就有種“我已經充滿力量啦﹗”的按捺不住興奮﹐that was a truly magic moment! 之後每晚 9 到 11 點﹐健身中心就變成我最享受的地方。兩個月內體重從185 磅急降至 158 磅﹐從前拿著一個 30 磅啞鈴都覺得累﹐用後可以拿著兩個 60 磅的啞鈴做 Shoulder Press﹔從前跑十幾分鐘就覺得氣喘﹐用後每次跑半個多小時還不想離開跑步機。教練稱讚我進步神速﹐一段時間沒見面的朋友都以為我參加了昂貴的瘦身計劃﹐又有誰知道我每次運動過後都只剩下複雜交錯的紊亂情緒﹐半夜三更更是睜大眼睛輾轉反側。

與惡魔交易是不能回頭的﹐我既然得到我想要的﹐就要為我得到的付出代價。我精神上不知不覺間起了微妙的變化﹐有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會突然間焦慮不安﹐又經常急躁﹐發脾氣。當然﹐“交易”不過是思覺失調的個人想法,我並沒有任何實質證據顯示這和 DX 有直接關係。婚後我正式停止服用﹐這要感謝太太的幫忙﹐在感覺到我的轉變後﹐她果斷的把我所有 DX 存貨全部充公銷毀﹐直接扔到垃圾桶裡。後來從新聞裡得知﹐美國 FDA也全面禁止了麻黃的使用﹐AST SPORTS SCIENCE 隨後在網上宣佈 DX 會更改配方做出相應的調整成為 "Ephedra-Free"。我今天找到的半瓶大概是家裡大清洗時的漏網之魚。

三年前無意中的一次身體檢查發現我血壓居然高到危險的地步(下壓 110﹐上壓 160)﹗ 對於一向不煙不酒有適量運動的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於是即刻住院做詳細的檢查﹐抽血﹐照胃鏡﹐磁力共振﹐運動心電圖… 經過兩天一夜的折騰﹐結論卻是一切正常。沒有任何原因﹐總之就是血壓高﹐這不免讓我聯想到是否和過往曾經服用過 DX 有關﹖醫生也證明不了什麼﹐除了模稜兩可的答案外也就只能安慰我不用擔心﹐長期吃血壓藥和吃維他命丸的感覺其實差不多。我心裡在想﹐才三十幾歲就長期服用﹖那麼在往後的日子裡﹐我是不是又要承受血壓藥帶來的副作用呢﹖

現在我有時依然會服用少量的 CELLMASS, N.O.-XPLODE, BCAA… 慢慢來吧﹐要戒掉所有的補充劑又談何容易﹖誰讓我在踏出第一步的時候沒想清楚﹗

2010年3月24日

搬家的宿命

又搬家了。這回搬到青衣城的盈翠﹐樓下就是商場和地鐵站﹐除了可以滿足基本上的生活需要外﹐上班也非常方便。每天早上在車廂裡發呆時我都會想﹐如果每個人天生都有自己的宿命﹐那麼我就真是一個“搬家”命了。

自從十歲跟隨父母南下移居香港就幾乎從來沒有在一個居所住多過兩年。剛到香港的時候﹐感覺跟難民差不多﹐大概也就是普通話和越南話的分別。那時能有個“窩”已經不錯了﹐哪敢提什麼“家”。經親戚介紹住在一間開設在九龍城寨的診所﹐每天晚上我們一家三口站在對面馬路默默等待﹐看見診所的燈滅了﹐我特別高興﹐因為再過一會兒我們就可以開門進去休息了。早上起來﹐把被子捲好收起來﹐打掃乾淨﹐然後去上學。直到後來分租人家在旺角的一個舊單位﹐才能真正算得上有個家吧﹐每個人心裡對家都有個基本要求﹐但那時候的我們﹐從貧窮的起點向世界出發﹐可以不用等到晚上就能進屋已經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超級成就了。

等家庭環境好起來﹐自置物業後沒多久﹐父母就把我扔到外國去唸書了。在不屬於自己的地方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怎麼也找不到“家”。不知怎麼的﹐在一個地方住久了總是覺得很厭倦﹐所以每次一有機會﹐就迫不及待的和同學們搬到別的地方﹐期待著新鮮的事物和感覺。“搬”就像每年的指定活動一樣﹐在外五年多﹐最少重複著上演了四五次﹐每次都召集一大堆朋友﹐租一量U HAUL 貨車﹐群策群力﹐氣氛熱烈﹐感覺像小型嘉年華﹐大概這就叫活力吧。雖然每次搬運過後物品損壞清單很長﹐管他呢﹐我們享受的是過程不是結果。久而久之﹐家的概念也逐漸的搬沒了﹐無論飄落在城市的哪個角落﹐那也只不過是臨時的“住所”而已﹐很快就到下一個嘉年華。

萬萬想不到這種“搬”的命運居然一直跟隨著我回到香港。結婚前大概每年搬一次﹐現在婚後五年多已經住過了四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是﹐家的概念早已經找回﹐享受的也不再是年青時刺激的搬運過程和新鮮感﹐我有時甚至覺得這個過程又麻煩又累人。但每次計算一下搬了可以省出多餘的資金來享受生活﹐所有煩惱就一掃而空了﹐原來搬家早已不知不覺地成為我們投資策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步驟。靜下來想一想﹐我對自己曾經住過的地方從來都沒有特別的感情﹐每個“住所”都只不過是個短暫的中途站﹐經過樓市的低潮﹐攀升﹐爆發﹐泡沫...不變的是我們依然帶著幸福和希望繼續往前走﹐下一站又是哪裡呢﹖

2010年3月19日

選擇

光纖入屋的時代﹐考入名校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

上司的女兒考入女拔萃﹐本來是件歡天喜地﹐張燈結綵﹐燒香還神的喜事﹐哪知他居然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局。每天臉上就算沒帶個“愁”字也寫個“煩”字﹐本來是一個保養得不錯的中年男人﹐最近卻頭髮凌亂﹐唇瘡爆發﹐突然一下子好像老了好幾年﹐不知道的還以為他生意失敗呢。

雖然不是社工﹐但作為一個體諒的朋友﹐我了解了一下狀況﹐看看能不能把這位“問題家長”從深淵裡解救出來。比起優柔寡斷的上司﹐我的想法就直接了當的多﹐既然兩口子一直都任勞任怨把所有資源都集中在小寶貝身上﹐那麼只要本著“傾家蕩產也把女兒送進女拔萃接受高尚教育”的心理來處理這件事不就可以了嗎﹖干嘛在女兒一隻腳已經踏進女拔萃大門的時候卻動搖了﹖

原來他的擔心是另有原因的。女兒一直在將軍澳區內的小學就讀﹐家裡從來沒有給過她任何壓力﹐但長期以來在各方面都表現突出名列前茅。他在網上討論區看過一些關於拔萃女生過份進取的負面帖子﹐於是擔心當女兒就讀這種名氣大的中學以後﹐各種壓力會從四面八方湧來﹐到時不但學業拔尖不再﹐同學關係再處得不好﹐這樣會給她的自信心造成嚴重打擊﹐反而影響了將來的發展。

聽了之後﹐我覺得這純粹是己人憂天﹐學習本來就是要在競爭中進步的﹐小廟容不下大和尚﹐精英馬難道會因為不是出自名門就只留在低班出賽﹖小朋友沒有經過特別的訓練就已經在面試中鎮定自若對答如流﹐這已經充份證實了先天的優勢﹐作為家長更應該讓她把握這個機會去和一眾精英馬一起拍跳訓練﹐發揮天賦﹐跑得更快更遠﹐而不是要她去帶領一群次貨稱王稱霸。我大概有些偏激﹐但世界就是這樣的﹐以為小孩子在低一個檔次中就可以過得開心﹐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錯誤想法﹐就算開心那也是出於她暫時的優越感。雖然還言之尚早﹐但現在沒有讓她抓住最好的機會在適合的環境中去體會和學習是完全錯誤的。

話說回來﹐現在的家長承受的壓力可真大呀﹗雖然嘴上個個都“順其自然”﹐但事實上在這個“比!比!比!”的畸形香港社會裡也只能隨波逐流了。嬰兒比可愛﹐學生比成績﹐工作比手段﹐中年人比成就﹐七老八十比長命﹐真可謂“循環再循環﹐生生不息”。

只可以說﹐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許許多多的選擇﹐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將孩子的未來推向另一個高峰﹐但如果顧慮太多﹐孩子就註定錯過生命中的精彩與美麗。當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維護孩子的“自信”上﹐小心她的心靈會變得更加脆弱。反而有時候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卻也最少﹐在日後的賽局中﹐往往才能成為真正的白天鵝。